早上起床照鏡子,發現眼皮腫腫的?還是鞋子突然變緊、腳踝腫一圈?這些狀況都可能是水腫在作怪。除了從飲食、作息去調整,其實「穴道按摩」也是很方便的小幫手。中醫強調經絡循環順暢,氣血與水液代謝才會正常,透過刺激特定穴道,就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,改善水腫不適。下面就來看看 5 個實用的消水腫穴道,隨時在家都能按!
水腫嚴重要按甚麼穴道?中醫師推薦5個穴道
1. 三陰交穴:女生必按的「體質調整穴」
位置:小腿內側,腳踝骨最高點往上約四指寬處。
功效:三陰交是脾、肝、腎三條經絡的交會處,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,按壓這裡有助於去除下半身水腫、改善經期前後腫脹感。
小提醒:孕婦要避免過度刺激此穴。
2. 足三里穴:提升代謝、強健脾胃
位置:膝蓋外側下方,約四指寬處的小凹陷。
功效:這是中醫最常用來健脾益氣的穴位之一,常按能幫助腸胃蠕動、提升代謝,讓水分不容易停留在身體裡。容易餐後脹氣、下肢浮腫的人特別適合。
3. 陰陵泉穴:「利濕」的關鍵穴
位置:小腿內側,膝蓋內側下方凹陷處。
功效:中醫說「脾好,濕氣就不容易囤積」,這個穴道正好能幫助利尿、消除腳踝腫脹,尤其是久坐久站腿部腫脹時很適合。
4. 太衝穴:舒緩壓力、改善循環
位置:腳背,大拇趾和二趾中間往上約兩指寬處。
功效:太衝屬於肝經,肝氣鬱滯會影響循環,間接讓水分代謝變差。按壓太衝能舒緩壓力、改善血液循環,適合工作壓力大、容易全身浮腫的族群。
5. 湧泉穴:腎經的首穴
位置:腳底前 1/3 凹陷處。
功效:腎主水液代謝,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,按摩能幫助利水排濕、強健腎氣,建議可以搭配泡腳一起按壓,效果更好。
消水腫穴道按摩方法小提醒
-
每個穴道可用拇指按壓或畫圈按摩,每次 1–2 分鐘,直到有微微痠脹感即可。
-
每天可重複 2–3 次,尤其是下班、睡前按摩效果更佳。
-
搭配熱敷或泡腳,能加強循環,讓效果更快顯現。
想真正改善體質,還是要「由內而外」
中醫認為水腫大多與脾胃虛弱、腎氣不足或濕氣重有關,若只靠按壓穴道,效果通常只是短暫。要想不容易再腫回來,還是要從以下方向調整:
-
飲食:減少過鹹、冰冷或過度甜膩的食物。
-
作息:避免熬夜、保持規律運動,讓代謝維持正常。
-
漢方保養:適度搭配去濕、促進循環的茶飲或保健食品,長期維持效果。
從日常調理到緊急救急,兩種方式幫你遠離水腫
水腫不是胖,而是身體代謝的小警訊。透過飲食、運動、好作息,才是改善水腫的根本方法。不過,如果想要更穩定、持續地調整體質,也可以善用專業研發的保健輔助: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✨ 長期調理體質:翰方御品順孅茶
順孅茶由中醫師團隊研發,選用薏苡仁、決明子、玉米鬚等天然草本,幫助排除多餘水分、促進代謝循環。長期飲用就像是替身體打造一個「不容易水腫」的體質,讓線條更輕盈,狀態也更穩定。
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⠀
✨ 緊急快速需求:翰方御品薏仁紅豆孅盈錠
如果是中午、晚餐有約會,或是臨時要拍照、出遊,卻不想讓臉腫腿腫破壞美感,那就靠孅盈錠來急救!它結合薏仁、紅豆、玉米鬚等高濃縮植萃,加上薑的溫潤特性,能快速幫助代謝水分,短時間就能減輕浮腫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