妳是不是也常感覺身體懶洋洋、容易水腫、提不起勁?這些惱人的狀況,很可能都跟身體的「濕氣」有關!濕氣在中醫裡被稱為「萬病之源」,如果沒有適當排除,會讓身體變得沉重、新陳代謝變差,甚至引發各種健康問題。
那麼,到底什麼是濕氣?我們又該怎麼排除呢?其實,除了調整作息與飲食,善用去濕茶飲就是一個方便又有效的方法。這篇文章將帶妳從基礎知識入門,並分享日常就能輕鬆製作的去濕茶飲,以及需要專業調理的進階選擇,讓妳告別濕氣,找回輕盈好體態!
什麼是濕氣?搞懂身體為什麼會「濕」
在中醫觀點中,「濕」是一種病理致病因子。它可分為外濕」和「內濕」兩種。
- 外濕: 主要來自於外在環境,例如台灣潮濕悶熱的氣候、經常待在潮濕的環境中,或淋雨、涉水等。
- 內濕: 主要來自於身體內部,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。當我們飲食不節制(如常吃冰品、甜食、油膩食物)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,多餘的水分和代謝廢物就會滯留在體內,形成內濕。
無論是內濕或外濕,都會讓身體感覺沉重、疲倦、四肢無力,甚至出現水腫、消化不良、舌苔厚膩等症狀。
要去除濕氣,除了多運動、避免冰冷飲食外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茶飲來調理。
日常去濕茶飲:輕鬆準備,隨時告別水腫
以下幾款是在家就能輕鬆製作、溫和有效的去濕茶飲,非常適合在日常生活中飲用:
1. 薏仁水
主要功效: 利水消腫、健脾去濕。
準備方式: 準備生薏仁約 30 克,洗淨後用清水浸泡 2-3 小時。將浸泡後的薏仁放入鍋中,加入約 1000 c.c. 的水,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 30-40 分鐘,待薏仁熟透即可飲用。
小提醒: 薏仁性味偏涼,體質虛寒者或孕婦不宜多飲。建議使用生薏仁,若要健脾效果更佳,可選擇熟薏仁。
2. 紅豆水
主要功效: 利水消腫、幫助排便。
準備方式: 準備紅豆約 30-50 克,洗淨後不需浸泡,直接放入鍋中。加入約 1000 c.c. 的水,大火煮滾後立即關火,蓋上鍋蓋燜 15-20 分鐘,即可倒出紅豆水飲用。
小提醒: 煮紅豆水時,切記不要把紅豆煮破,否則澱粉溶出,反而容易發胖。
3. 綠豆水
主要功效: 清熱解毒、利水消腫。
準備方式: 準備綠豆約 30 克,洗淨後用清水浸泡 1 小時。將浸泡後的綠豆放入鍋中,加入約 1000 c.c. 的水,煮滾後轉小火續煮約 10 分鐘,關火燜 10 分鐘,倒出綠豆水飲用。
小提醒: 綠豆性寒,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,虛寒體質者不宜多喝。
專業去濕茶飲:進階調理,需諮詢中醫師
若妳的濕氣問題較為嚴重,或伴隨其他身體不適,就需要更專業的處方來調理。以下這些中藥材組成的茶飲,效果更強,但務必在諮詢專業中醫師後,根據個人體質開立處方,切勿自行抓藥服用。
1. 四神湯
主要功效: 健脾胃、利濕消腫。
常見藥材: 茯苓、山藥、芡實、蓮子。
中醫師建議: 四神湯是著名的健脾去濕方,能從根本上提升脾胃運化功能。可以單獨煮成湯品,或加入排骨、豬肚等食材一同燉煮,味道溫潤,適合大多數人日常保健。
2. 五苓散加味
主要功效: 溫陽化氣、利水滲濕。
常見藥材: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白朮等。
中醫師建議: 五苓散是經典的去濕方,特別針對體內水分代謝失調、水濕停滯所引起的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若搭配其他藥材,能更精準地針對個人體質進行調理。
3. 平胃散
主要功效: 燥濕健脾、理氣和胃。
常見藥材: 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。
中醫師建議: 適用於脾胃濕氣較重、伴隨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噁心等症狀者。能幫助排除腸胃道濕氣,恢復消化機能。
身體濕氣重的問題,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透過日常去濕茶飲,可以溫和地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;若想更精準地調理,則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。調理濕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除了喝茶,也別忘了保持規律作息、適度運動,並避免冰冷與油膩的飲食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濕氣問題,找回健康與活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