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人為什麼普遍身體濕氣過重?這個問題其實和台灣的氣候、生活習慣、飲食偏好密切相關,以下用簡單有趣又正確的方式,帶你一探究竟!
台灣人濕氣重的三大主因
1. 天氣超濕!海島型氣候是關鍵
台灣一年四季都很潮濕,冬天有東北季風、夏天有西南氣流和對流雲系,幾乎每個月都可能下雨,空氣濕度長期偏高。這些水氣會從口鼻、皮膚慢慢滲入人體,加上居家或辦公環境如果不通風,濕氣更容易「卡」在體內。
2. 飲食習慣NG,濕氣越積越多
台灣人愛吃冰品、飲料、油炸、甜膩食物,還有生冷水果(像西瓜、香瓜),這些都會讓脾胃「罷工」,水分代謝功能變差,濕氣就更難排出。外食族常吃重口味、麻辣鍋,也會讓身體更容易產生內濕。
3. 生活型態影響大,久坐、熬夜都中招
現代人運動量少,長時間久坐、缺乏流汗,讓體內循環變差,水分排不出去。再加上熬夜、作息不規律、壓力大,這些都會讓身體代謝功能下降,濕氣自然越積越多。
「身體濕氣重」到底是甚麼意思?
濕氣就像身體裡的「濕重黏膩」,脾胃不好就像廚房壞掉,水濕清理不掉,外面潮濕環境和不良飲食習慣又往裡面添油加醋,濕氣就越積越多,讓人感覺疲倦、沉重、消化不良。以中醫師的觀點來看:
- 濕氣是什麼?
中醫說濕氣像是身體裡的「濕濁水氣」,它很重、黏黏的,會讓人覺得頭昏昏、四肢沉沉,動起來沒力氣,甚至容易感冒或生病,因為它會阻擋體內氣血的流通。 - 脾胃是關鍵
脾胃就像身體的「廚房」,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和水分變成養分和能量。如果脾胃不好,水分就代謝不掉,濕氣就會堆積在身體裡,造成消化不良、肚子脹脹、拉肚子或便便黏膩,舌頭上也會有厚厚的白苔。 - 外濕和內濕的差別
台灣天氣潮濕悶熱,外面的濕氣容易進入身體,這叫「外濕」。再加上吃太多冰冷、油膩、甜食,傷了脾胃,身體裡的水分代謝變差,形成「內濕」。兩者合起來,就會讓身體更難受,像皮膚濕疹、關節痛、肚子不舒服。 - 濕氣變成痰濕,阻塞氣血
濕氣久了會變成「痰濕」,像體內的黏膩垃圾,讓氣血循環變慢,身體容易水腫、胖胖的,還會覺得胸悶、舌苔厚厚的。
你中了幾項?常見濕氣重的NG習慣
在台灣這樣潮濕的環境裡,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讓濕氣「住」進了身體。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容易沒精神、腸胃不適,或是早上起來總覺得身體沉重?其實,這些現象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。
像是平常愛吃冰品、甜食或油炸、重口味的料理,這些美食雖然讓人開心,卻會讓脾胃變得虛弱,水分代謝變差,濕氣就容易累積下來。再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,久坐、運動量少,身體無法靠流汗來排濕,濕氣自然更難排出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,也會讓濕氣悄悄找上門,例如:
-
熬夜、作息不規律,讓身體調節變差
-
長時間待在潮濕、不通風的環境
-
洗完澡或流汗後沒擦乾就吹冷氣或睡覺
-
壓力大、情緒起伏大,影響身體代謝
這些習慣如果長期持續,濕氣就會像影子一樣跟著你,讓你越來越難有輕盈的感覺。
不過,濕氣重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命運。只要慢慢調整生活,從日常做起,身體就能變得輕鬆許多。專家建議,想要遠離濕氣,可以這樣做:
-
多運動、多流汗,幫助身體代謝
-
飲食清淡,少吃生冷、油膩的食物
-
保持居家乾爽通風
-
規律作息,減少熬夜
-
洗澡或流汗後記得把身體擦乾
只要養成這些好習慣,濕氣自然不會找上門,身體也會變得更有活力。別讓濕氣拖垮你的每一天,從現在開始,給自己一個輕盈清爽的新生活吧!
去濕氣漢方茶飲推薦:翰方御品順孅茶
如果你也有濕氣重、容易水腫或排便不順的困擾,不妨試試看翰方御品順孅茶。這款順孅茶由中醫師團隊研發,嚴選山楂、洛神花、薏仁、陳皮等漢方,能幫助健脾化濕、促進代謝,長期飲用還能調理體質、讓身體變得更輕盈。茶包口感微酸甘甜、無中藥味,天天喝也沒負擔,是許多人改善濕氣、維持健康的日常首選。
中醫師研發去濕茶,排濕利水有效舒緩不適:官方網站連結